九位校友教师节话师恩

作者:雷解民 任剑涛 刘德康 审核:李敏来源:新闻中心日期:2017年09月08日 阅读: 次

编者按:每个人的记忆里都珍藏着几位难以忘怀的老师。时光流逝,也许我们会忘掉他们传授的知识,但总有一份感动铭记心间。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新闻中心和校友总会特别策划,邀请九位知名校友,为大家讲述自己老师的故事。让我们跟随这些有温度的文字,穿越时空,去感念那份至今难以忘怀的师恩。今天推出第一辑,后续还有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雷解民,数学与信息学院77级校友,四川嘉祥集团副总经理,曾任成都七中副校长、成都树德中学校长、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和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校长,获四川省百名优秀校长、成都市首批特级校长等荣誉

?

毕业离校35载,在成都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依然难忘母校那段求学时光。每每我工作有所变动、事业面临新的发展之时,母校的一草一木,母校老师给予我的点点滴滴,都在我心中温暖如昔,激励我坚毅上进。

一位好老师,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我的母校老师,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给我深深的教诲。至今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对母校心存感恩。

比如我的恩师之一——陈国先教授。

陈教授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和高超的专业素养,浸润在他的血脉当中,也通过课堂传递给他的学生。平日里就充满激情的他,一站上讲台,更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激动处甚至手舞足蹈。无论是高深概念的解剖,还是热点、难点由浅入深,精辟的分析,一个个专业术语如数家珍,一个个学习难关化繁为简,迎刃而解。这份对专业的挚爱和娴熟也深深影响我——无论是在数学课堂、当班主任、治校亦或是教育管理工作我都习惯着、渗透着数学元素而且爱心满满。

陈教授治学严谨,又注重方法的传递。课堂条分缕析,逻辑分明,重点突出,同时又生动有趣,鞭辟入里,方法多样。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在面对各项事务时,注意平衡和协调,注重把握处理问题的度,尊重人的个性的多元、处事方法的多样。

陈教授不仅仅关心我们的专业学习,对我们的未来发展也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仍记得当年,他把我推荐给数学家和教育家;提点我不仅仅在三尺讲台挥洒自如,还要在教育研究、改革的思考上砥砺前行;他还亲自带着我一起做基础教育研究的课题……陈教授的悉心教导,培养了我勤思考、爱研究、打硬仗、有韧劲、善合作等等职业品格,让我能在多家单位、多种岗位上为成都市和四川省的基础教育奉献绵薄之力。

从事数学学科研究的人同样也有浪漫的情怀,生活的热情。陈教授的兴趣非常广泛,精力充沛,涉猎众多。尤其擅长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社会事务的问题。当然也会有较真、较劲的时候,现在想来,还不自觉的莞尔一笑。

三十五载春秋过,犹记当年青春颜。陈教授虽年近八旬,依然从事着数学的研究工作,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借此,祝愿恩师一切安好;祝愿母校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多元创新,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

敲开专业之门的人

?

任剑涛, 政治与行政学院 78级 校友、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1978年,我还是一个16岁的懵懂少年。

幸运的是,因为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由于十年中小学都没有认真读书,考试可是费了大周折。那年我考的是文科,可是我中学从来没有上过历史和地理,浓缩学习,一阵狂背,好歹考得还行。可惜放下的数学,因为几乎没有时间复习,彻底考砸了。考试总分仅超出本科线十几分。最后录入南充师范学院。那个时候,我也好,家里人也好,朋友圈子和社会大众,可都没有认为我没能进入名校、仅仅入读南师是个失败。因为当时高考的录取率仅仅8%左右,进入大学本科,那可是空前的成功。

我高高兴兴地到南师报到了。当时我是完全不懂大学学习特点的。只是一个劲地听课、做笔记、死记硬背地背书。机械学习的结果就是大一期末考试基本拖尾巴。这可是伤了自尊心。我中小学虽算不上是学霸,但起码也是学习成绩优秀队伍中的一员。但在大学学习压力山大的时候,面对掉尾的悲催状态,还真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太年轻,缺少人指点,到大二时学习成绩也只能交错的提高。那个时候,不只是学习上有点一筹莫展,职业谋划和人生规划,似乎离我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几乎没有认真考虑过。

到了大三,我们年级两个班,因为要分高教师资班与中教师资班,一半对一半的人数,我运气尚好,进了高教师资班。这个时候,我有些摸到大学学习的门道了,成绩在大二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更加幸运的是,高教师资班的班主任是当年风华正茂的阳正太老师,由于他的引导,我不仅开始形成了专业兴趣,而且对未来的发展有了一些相对明确的想法。

阳老师主要做哲学原理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尤其是他教我们高教师资班中国哲学史的时候,对我发生极大影响。人在少年,是很容易受到自己敬仰的老师的影响的。阳老师当时参与国内中国哲学史界的争论,可以说是四川在全国中国哲学史界有影响力的中年学者。他不仅书教得好,做人也富有热情。书教得好,对正在形成知识兴趣与寻找人生目标的学生会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做人富有热情,不仅会让一个老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而且也会让一个老师发挥榜样作用,有形无形中塑造学生的学习兴致。

正是在阳老师的影响、培育和激励下,我才下定决心、投入精力,研习中国哲学史,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报考了中山大学的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虽然由于没有学过的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糟糕的外语,让我首考以失败告终。但那次考试,不仅是对阳老师平时培养的中国哲学史知识兴趣上的一次检验,而且阳老师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帮助——他当时参加了李锦全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审稿会,带回了两册李编著作审稿本。这对我考试有莫大的帮助。同时,由于阳老师的介绍,我与李锦全老师建立了通讯联系,这对后来我通过考试入读中山大学哲学系,有不小的作用。

记得阳老师在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不仅对整个中国哲学史有完整的叙述、恰当的评论,而且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当时的墨子研究是一个热点。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热潮中,学术界也积极挖掘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相关资源。墨子的三表说,成为相关讨论的一个热点。阳老师组织高教师资班对中国哲学史有兴趣的同学讨论,并要我和班里的老大哥、学习委员蔡晓牧一起写了一篇讨论综述。这篇综述刊登在《南充师院学报》1981年某期上,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当时那种高兴劲儿就甭提有多高了。后来这篇综述又收入了建国后第一部《中国哲学年鉴》(1982),对我从中学跳到大学谋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阳老师的这些教学方法,对我此后在大学从教,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功用。

在南充师院读书四年,是我求知欲最旺盛、而且心无旁骛的四年。当时任教的各位老师,老教师大多刚从牛棚出来,中年教师刚刚发现专业用武之地,年轻教师努力争取上进。南师因此形成了一个极好的教学氛围。那时整个国家也弥漫着“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气息。像阳正太老师那样全情投入科研、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不是个别人,而是所有人。记忆中,像李佛生老师的哲学原理课、王代敬老师的政治经济学课、李培湘老师的西方哲学史课……都对我有着深刻而持续的影响。

那时读书,喜欢在课余跑到相关系科蹭课。我原本受高中历史老师的影响,想报考大学历史系的。进入南师的时候,填报的志愿正是政史系。但入校时恰逢分系,我被分到政治系。不过爱好历史的兴趣似乎没有降低。历史系就成为我蹭课最多的地方了。当时历史系的李耀仙教授,受教于汤用彤先生,因为政治运动,阴差阳错,“流落”到南师。他在历史系教中国思想史。我几乎在一年中,周周不拉,去听李老师的课。李老师那种想挽回浪费时光的愿望特别强烈,上课极为认真:他一直自己刻写教材,次次上课都会给每个学生分发油印的小册子。而且他对中国思想史、尤其是先秦思想史有极为深刻的见解,每每让学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南师四年,遇上的好老师很多。略记一二,以重温年少时期的大学本科生活。

?

身教的力量

?

刘德康,文学院80级校友,深圳市纽斯凯威地产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

? 比很多校友更有幸,我在母校度过了整整十二年时光,由少年而壮年、从学生而老师,那是金灿灿的人生年华。校园的古朴纯净、生活的简单有趣、学习的百舸争流、工作的自主宽松,都让我难以忘怀。 ?

? 抚今追昔,在母校我得到太多太多——

??在母校,由一个懵懂的农村少年成长为大学教师,并得到了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要知道八十年代的硕士并非易事;在母校,娶了妻子,也是母校培养的学生,还有“度身定制”的意味;在母校,生下儿子,现在已硕士毕业留美归来,在金融业做投行也算如鱼得水。我自己,离开母校到深圳,放弃教育搞企业,虽然跌跌撞撞仍然健康前行。

? 一幅幅回忆画面中,是那些博学的慈祥的有长者之风的恩师们的音容笑貌,最令我魂牵梦绕。杨世明老师、刘廷武老师、汪泽树老师、唐君励老师、汪坤玉老师、杨先春老师、罗筱萍老师、邓尚杰老师、何承桂老师......,还有亦师亦友的赵义山老师、李润老师、刘长春老师、刘玉平老师、周晓琳老师......。这里送上最淳朴的问候与祝福,幸福安康!

回忆多是快乐的幸福的,但也有揪心之痛的,那就是我的恩师雷家仲先生。当年的中文系八零级可谓人才济济,我能脱颖而出留在雷老师任教研室主任的现代文学教研室任教,仰仗雷老师(当然还有当年的中文系领导)厚爱,这种纯洁的师生之谊这份知遇之恩,成为了我人生前行的动力。没有私利与回报诉求的给予,乃高尚者的墓志铭!

? 记得我八九年硕士毕业回校后连续几年,一个初登讲台的助教几乎包揽了全部本科生讲台,而作为教研室主任的雷教授则任教专科班,这是何等胸怀!假期的函授课也多数落到了我的头上,依据是“年轻人多挑担子”,我何尝不知雷老师的苦心:当年课时补贴是很重要的一份收入,对于家庭负担过重的我,那是雪中送炭啊,却又润物无声。我从没有当面对雷老师说出“感谢”,但却镌刻进了灵魂,导引着我生命之路。

来到深圳的前几年,我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转型而忙碌,病魔却无情地缠上了雷老师。在一起工作时把我当自家孩子关爱呵护,病重却没有告知,我非但没能对恩师有丝毫的回馈,他病中我都没能探望,他离去我也没有在身边,他的太过自律变成了我今生的遗憾永远的痛。

? 人间有凡尘的快乐,我们应该不负韶华。天堂却没有身体的痛苦与尘世的烦忧,难怪雷老师早早赴天堂而去。愿他老人家在天堂安好!

?

2. ?九位校友教师节话师恩(二)http://www.hbyouhua.com/Item/8738.aspx

3. ?九位校友教师节话师恩(三)http://www.hbyouhua.com/Item/8745.aspx

责任编辑:邓静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