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校友教师节话师恩(三)

作者:陈万 叶德元 王少奎 审核:李敏来源:新闻中心日期:2017年09月10日 阅读: 次

编者按:每个人的记忆里都珍藏着几位难以忘怀的老师。时光流逝,也许我们会忘掉他们传授的知识,但总有一份感动铭记心间。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新闻中心和校友总会特别策划,邀请9位知名校友,为大家讲述自己老师的故事和在母校工作的难忘经历。让我们跟随这些有温度的文字,穿越时空,去感念那份至今难以忘怀的师恩。今天推出第三辑,敬请关注。

?

?

老师的鼓励成就了我

?

陈万,音乐学院97级校友,现任四川音乐学院歌剧合唱系教授,民族歌剧教研室主任。四川省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文化部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文华声乐节目表演奖获得者

?

1997年九月的南充,暑意未消。我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亚洲365bet日博。

高中生为体育特长生的我,根本没想到在班上演唱的一首山歌,便踏上学习音乐一路。走之前,我望了望重庆的大山,带着朴实的求学梦想,埋头前行。

当时只会唱山歌的我,完全不懂什么音乐理论,音乐技巧。音乐在我心中,就是来自家乡,来自我心里最自然淳朴的声音。进校之后懵懵懂懂的在老师带领下,学习师范专业。原来没有学过钢琴,也没有正规学过唱歌,但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耐心负责,让我越来越坚定,我不仅爱音乐,我就是要学习音乐,创作音乐,传播音乐。

巴山高,嘉陵长,求学之路路漫长。一呆就是7年。每次放假回家,我告诉胡老师,我回去了哟!老师第一句话都会问,有没有路费。当时的自己,除了不好意思,就是感动。有一年家里困难,真的没有路费。胡老师拿出两百元,慈爱地说,这也包括你回来的路费哟。路上小心,老师等你回来。两百元,对于当时的我,是多大一笔钱,我小心翼翼拿着钱,给老师挥手再见,一转身,眼睛就看不清了前方的路。一丝心血,酿成春光,老师七年心血,酿成了如今的我,如此师恩师情,我承了七年,也扎根了一辈子。

所谓母校,便是如母如家的港湾。春到白花开,冬来腊梅香,毓秀湖边的青草,西山脚下的青石路,都是我一生抹不去的回忆与风景,整整13年……我与母校共同成长,共同见证,我曾在那里收获了知识、爱情、友谊,这一切都让我深深眷念着母校……毕业之后,我毅然留校,慢慢自己也有了学生,研究生。一直我都感到非常幸运,自己有机会去报答母校,报答社会。教育与爱都是一种传承,曾经在我心里扎根的东西,这些年,我都努力回馈在学生身上,与孩子们一起探索学习,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给他们母校般的关怀与爱。很多次,脚下的路很难,也会感到困难,无力,但一想到求学的时光,从家乡悬崖边的天路走到今天,这么多老师助我育我,母校就是我强大的后盾和精神支柱,如一盏明灯,照在我心底,一直激励我坚持,勤勉,抬头便是风雨散。

一晃这么多年,我也桃李遍地,我与他们亦师亦友,也看到许多学生从农村,从大山里出来,一步步努力,达成自己专业梦想。我也无数次为他们热泪盈眶,就像当初,我的老师也我为骄傲一般。今日写下这些,无比思念母校和往日恩师,现在虽因工作原因离开母校,但母校给我的教育,予我的精神,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我将终生带着这笔财富,将爱与音乐传承发扬。重任永不忘,文明振家邦!

?

用生命影响生命

?

?????? 叶德元,历史文化学院2000级校友,现担任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教育处副主任。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2015年9月,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叶德元被评为十大全国“最美教师”

?

2000年,我如愿以偿走进了西华师大。第一天我居然在校园迷路了,或许是因为校园比高中大了许多,也或许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去走一段属于自己的路,还找不准方向,未来四年,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担忧与好奇,彷徨与期待……

一晃十七年了,在感叹时间流逝太快的同时,回头看,在母校的时光终身难忘,那些年,那些事,特别是那些人,改变了我很多。

很多人问我,你觉得什么是教育,在西华的四年,这个答案越来越清晰:教育就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历史,这个我从初中就十分向往的专业,终于梦想成真了。四年来,每一天,我都享受着,享受着课堂、享受着同学情谊,享受着每一个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人觉得我傻,选了这么一个冷门的专业,但是我不但不觉得冷,反而觉得很热和。涂老师课堂上特有的笑声,潘老师给人的高深莫测,蔡老师给我指导毕业论文的严谨,年轻的书记和我们完全没有代沟,就像姐姐一样亲切……这些都变成了一个个符号,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还有那天我顶着一头红发去找班主任,还特意戴了一顶帽子,颤颤巍巍地问 ,”如果你不同意,我就染回来,本来只想闹着玩的,对不起”。班主任喝了一口水说,你把帽子脱下来我看看。那一刻我心里自己都在诅咒自己:中学时代那么听话的我,现在怎么这么叛逆,青春期来得也太晚了吧,今天肯定会被骂惨的。万万没想到,何老师说:“啊,红色呀,我还以为以你的性格会弄个五颜六色的,挺好的。”我简直不敢相信,原来这就是“理解”,这就是“宽容”。当老师久了,我觉得最可怕就是揪着一点点事情不放,学生会感谢我们的严厉,但是更多学生会感谢我们的宽容。

现在我的学生每每耍点个性,我都会想起这事。放了学生,也就是放了自己。

四年,其实真的很长,在西华师大我改变了很多。我第一次上台演出川剧,从校园演到乡村,如果我没有记错,西华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演出专场是我搞的。不专业,但是大家都来捧场。最美的青春我留在了那里,怀念更多是因为那些人,那些事。

毕业后我一直不敢回去。因为太留恋,害怕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2013年受学校邀请我毕业后第一次回到母校。

那晚吃了晚饭,涂老师陪我逛新区,我发现学校变了好多,但是她的笑声一点都没有变,还是那么“刻骨铭心”。

那晚书记陪我在学校食堂吃饭,我们特意去了一趟大学生活动中心,我不记得我在这里演过多少节目,书记说“怀念不”,我点点头,仿佛锣鼓的声音再次响起。

那晚班主任开车送我去酒店,还专门到前台询问落实好没有,直到一切安顿好才放心离开。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和已经满头的白发,我没有忍住落泪了。

其实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变,它已经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这不变的情谊就是教育,我也正用这份对教育的执着与激情追逐着我的理想,因为我明白:

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谢谢您,西华师大!谢谢您,我的每一位老师!

?

难忘在母校的日子

?

王少奎, 2004年到亚洲365bet日博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现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省级“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对象

?

距离我进入师大工作已经是十几年了。在这里,我得到了不仅是个人业务的提升,还收获了满满的关爱和真情。无论时光变迁,无论身处何方,总有那么一些人和事历久弥新,让我感动不已。

师大是我工作的起点。在2004年,带着年轻的天真和无畏,我进入了生科院工作。彼时正逢大学扩招,需求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承担教学任务。时任书记和院长果断决定给我们锻炼机会,于是,我带着初出校门的惶恐上登上讲台。最先接触的课程是《生物化学》。系主任杨军老师经常分享个人经历,叮嘱我一定要胆大心细,一定要自信;张君老师则把自己多年总结的教学笔记和教案无偿的提供给我,主动带我去旁听她讲授的课程,反复提醒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课上,夏玲老师总是默默准备好所有试剂仪器,弥补了我经验上的不足,在他们帮助下,《生物化学》成了我所讲授过的、自己最为满意的一门课。还曾上过全校的公共选修课,是彭正松教授建议我来试试这门与遗传学有关的课程。接到这个任务,我非常惊讶—彭老师那时候已经是校级领导,居然会主动关心一位年轻教师的发展;也非常感动—彭老师对授课内容没有过多干涉,无条件地信任我;更有兴奋—这门课居然有幸与素来教学工作备受推崇的米志平教授共同授课!更感动的是,课程结束后, 我批改完自己命题的部分后将试卷移交给了米老师,随后一直等待米老师通知一起计算成绩。哪知道再联系的时候,米老师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后续的琐碎工作,并一再安慰我不必挂心,距离家远,放假后只管放心回家探亲。尽管米老师一直在说只是举手之劳,但于我却是温暖至今。除了上课,在科研业务开展,个人进修以及平时生活,也都离不开同事的关怀,前辈的指导。在这里,我收获了真正的同事间的友谊,这么多年来,我们仍旧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在这里,让我学会了真正的付出和分享,这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懂得奉献,敢于担当。

师大给了我成长的机会,正是在学校的支持下,才有机会和能力外出进修。曾经参加过学校的青年教师座谈会,记得佘正松校长在会议上说,年轻人一定要抓紧时间提升自己,未来不是靠待遇留人,而是靠市场留人。今天看来,人才市场上确实如此,在当时却是让我们仔细品味了很久。也正是因为会议之后的思考,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生科院时任院长周材权的批示和支持,周院长不仅给我写了推荐信,也帮忙协调办理相关手续,并以个人名义为我做担保人。在外出就读期间,院系领导和老师也时常询问相关进展,让我在繁重的学业中得到极大的鼓励和慰藉,让我毫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的专注于学业,让我有信心坚持到拿到学位,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师大让我感念至深。后来,为了家庭的团聚,不得不离开师大,但几乎每次回校探访都能让我收获更多的感动。有一次趁着学校未放假,专程去探望我们当年的李鸿生书记。在半掩的办公室门口,我是踌躇的。真担心好久不见,李书记又事务繁忙,万一他一下子记不起我这个老员工呢?很快我就知道,这样的担心无疑是多余了:几乎是一进入办公室,李书记就立刻绕过桌子,伴着一只大手的重重拍下,第一句就是地道的乡音:“你娃儿总算是回来喽!”那一瞬间,我鼻头发酸,亲人也不过如此了。还曾吃过老校长佘正松教授亲手煮的面条。那是一个春节过后,彼时我正在犹豫是否离开师大,带着疑问拜访了佘校长。佘校长不仅没有觉得我们唐突,还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个人想法,鼓励我放下心理上的负担,在新的岗位上好好工作。他还豁达地表示,无论在哪里做出成绩,都同样是为师大增光、做贡献,不必拘泥形式。临别时,尽管再三推辞,佘校长还是亲自下厨准备了餐饭。那味道早已模糊,但教诲言犹在耳,每每想起来感动非常。

时至今日,我已在新的岗位就职多年,但师大的领导、前辈仍旧关心我的成长,仍然一如既往地对我进行指导与支持,非常感谢,不一一道谢,惟愿诸位幸福安康。期待母校越来越好,期待能够有机会为母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愿我西华师大云飞扬! 时代重任永不忘,传承文明振家邦!

责任编辑:邓静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