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感觉真好”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校友重返母校
12月11日下午,阳光灿烂,金黄的银杏似珍珠般洒落在如茵的草地上,使师大校园显得格外美丽。亚洲365bet日博80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重返母校。
?
“胡老师是我学术生涯的引路人”
回到学校,稍作整顿,魏辅文便迫不及待地来到生科楼317办公室,看望他的老师胡锦矗教授。“这是一次感恩之行,感谢曾经培养我的恩师”。魏辅文紧紧握着老师的双手,红了眼眶。此时无声胜有声,他无言地表达了此刻心里的激动与感激。说起自己的得意门生,胡锦矗脸上笑开了花。“辅文是重庆人,1984年本科毕业后报考的我的研究生。”胡锦矗说,从1984年开始,他不再从事本科生教学,只带研究生,魏辅文就是他带的第一届4个研究生之一,“他是4个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最聪明最调皮的一个”。
1980年9月,16岁的魏辅文背着大哥亲手打造的木箱,来到南充师范学院求学,本科毕业后他报考研究生,导师胡锦矗将大熊猫带进了他的生命之中,并一直延续至今,从事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工作。
在对大熊猫的研究中,胡锦矗研究生班上的学生常常充当他的助手,参加野外调查工作。1984年的暑假,魏辅文跟随老师到王朗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参加野外调查。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并担任胡锦矗的助手,协助培养研究生,期间先后参加了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熊坪野外观察站”开展的大熊猫生态学研究和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
为拓宽研究领域,魏辅文又于1991年随胡锦矗到凉山山系马边自然保护区创建“马边大风顶观察站”,在建站过程中,他的鼻子还为倒木所伤而留下永久的疤痕。这一切,就好像刚刚发生,是那么的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此时的师生俩完全沉浸在幸福回忆中,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
“我能走到今天,感恩母校”
下午4时30分,办公楼323会议室充满家一般的温馨。学校领导和魏辅文在此进行座谈。
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王安平代表学校对魏辅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热烈祝贺,对他心系母校、专程来访母校表示衷心感谢。王安平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骄傲,更是母校的财富和骄傲。通过辅文校友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实践,我们要积极思考在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办学,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等高水平人才的经验和规律;积极探索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的举措和做法。最后,王安平希望辅文校友能够常回家看看,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为母校的建设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魏辅文回忆往事,结合自身经历,积极为我校发展建言献策。每每谈起在母校学习工作17年的点点滴滴,魏辅文都会流露出满满的感恩之情。“我今天的成就与母校的培育是分不开的。母校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吃苦耐劳和充满激情,这些都深深地刻在我的骨子里。”魏辅文表示,当选院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将在今后的道路上,更专注于科学研究、专注于学问,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希望学弟学妹把勤奋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从事科学研究,要多看文献,多读书,要敢于创新,要关注重要的科学问题,思考自然界一些重要的现象。”与学校领导座谈结束后,魏辅文又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学弟学妹进行了交流。他以漫谈的形式,讲起跟胡老师从事大熊猫研究工作,以及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后从事大熊猫研究的工作。
报告会上,魏辅文分享了他跟随胡老师跋山涉水,观察熊猫在哪睡觉,吃什么干什么,在此基础上用新的技术、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的经历。“那个时候,我一年七八个月都在野外跑,条件特别艰苦。有一次,我和我的师弟杨光(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从野外回到休息住地,一下子从裤腿里抓出了300多条蚂蟥。”听到这里,场下的学生爆发出吃惊的“哇”声,掌声随即响起。掌声中有为魏辅文甘于寂寞甘于吃苦精神的感动之情,也有对魏辅文敬业创新工作作风的崇敬之情。
1994年,魏辅文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并留在动物所进一步研究大熊猫,希望用前沿科技解答疑问。“当时,胡老师开创性地使用大熊猫粪便竹茎咬节法来对大熊猫进行宏观生态学研究,但这难以解答大熊猫的相关科学问题。”魏辅文将去到北京后的研究工作称为“换脑筋”工作——“站”在老师胡锦矗的“肩”上,用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将大熊猫研究提高到更高层次。他因此希望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从事的教学、科研时,特别是科研时,一定要有创新思维和理念,不要做井底之蛙。
“这是一场学术盛宴,虽然报告会仅仅持续一个半小时,但他所涵盖的内容却很丰富,同时魏辅文校友也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科研工作者高尚的人格风范。”生命科学学院教师罗波说道。
?
?
?
“对于一个家长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孩子健康成长,对一所学校和一个老师来说,最欣慰的就是学生们事业有成。我们以他为骄傲,我们期待更多的骄傲,我们要一同努力,创造更多的骄傲。”西华师大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微博中这样写道。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