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
四川高校网络文化研究会关于征集2016年优秀论文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根据四川高校网络文化研究会工作安排,学会将编辑出版2016年度优秀论文集《网络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现面向全省高校征集论文,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论文主旨:充分运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应对网络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和队伍建设,探讨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论文的研究方向可参考《2016年度四川高校网络文化研究会论文参考方向》自拟题目,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正确,体现思想性、创新性和对工作的指导性。
3.论文篇幅控制在5000字以内,须在文末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联系方式。
4.论文标题使用黑体三号字,加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1.5倍行距。参考文献列于文后,引文要求出处正确,格式规范,项目齐全。引用专著要注明作者、著作名、出版社、出版年月、页码;引用期刊要注明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出刊年份、期号;引用报纸要注明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引用网络文献要注明网址(论文格式参见附件2)。
5.论文征集时间收稿截止时间:2016年12月19日。请各位作者将论文电子版至邮箱:847969322@qq.com。由党委宣传部统一提交研究会,选取其中优秀论文出版论文集。联系人:蒋文程,电话:0817-2568510。
附件1:2016年度四川高校网络文化研究会论文参考方向
附件2:论文参考格式
党委宣传部
2016年11月28日
附件1:
2016年度四川高校网络文化研究会论文参考方向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规律研究
- 网络媒体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大数据挖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分析及教育引导对策
-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研判及应对策略研究
-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机制和队伍建设
- 校园网络文明建设与网络空间治理研究
-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改革研究
-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培养研究
- 高校互联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研究
- 网络流行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 网络力量整合、网络联盟建设及网络正能量发挥问题研究
-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研究
- 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
- 法治思维和方式在高校网络建设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附件2:论文参考格式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及应对分析
张×× 李××
(××大学学生工作部)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信息实效性进一步突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传播的时空限制似乎基本消失。在人人都是发言人的时代,自媒体作为网络的新型媒介,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信息传递的壁垒,改变了高校教学方式,师生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在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1%,互联网普及率在学生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1]。从这层面上可以认为,因为互联网的存在,信息交流意义上的“无围墙的校园”实际已经形成。
……
- 高校舆情与自媒体
舆情事件的发端通常分为三种模式:通过媒体人撰写信息后开展的舆情、网民自编内容引发的舆情、公共机构发布信息后激发的舆情。高校舆情事件中,很多的内容为学生网民自编或者引述,他们将自己所见所想直接就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在微博、微信、说说成为主流网络沟通媒介的今天,这些由学生网民自发编写的信息可以引发不小的舆情事件。
……
- 自媒体环境中舆情主体的心理学特点:
- 个体心理认同
……
- 集体无意识性
参考文献
[1] CNNIC.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7.21
[2] 方兴东,胡泳.媒体变革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J].现代传播.2003(6):80-85
[3] 方兴东.《新媒体革命来了》[J].《网络传播》 2004(8):56 -57
[4] 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8
[5] 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4
[6]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04):34-36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20/2014-01-10.
作者简介:
1.张××,××大学学生工作部××科科长,讲师,E-mail:××,电话:135××××。
2. 李××,××大学学生工作部××科科员,讲师,E-mail:××,电话:135××××。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助科研项目“**”(**)成果。